【腾讯云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,快速实现日志分析、应用搜索,首购低至4折

作为我军高级将领,秦基伟能征善战,在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,都为部队的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,备受赞誉,但有一次他却忽然被冷落了,他感到既孤独,又莫名其妙。

这虽然是一个生活中小小的场景,但让他陷入深思,并做出了一个举动,在磨难中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,继续保持初心,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,在坚定信仰的支撑下,在有生之年依然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。

一、特殊时期昆明的形势

要了解秦基伟被冷落的背景,还要从他在昆明军区时的形势说起。1966年,国内形势发生变化,也影响到昆明。当时,秦基伟正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。一天,云南省委第一书记兼昆明军区第一政委阎红彦提醒秦基伟,让他小心提防着点,因为人心叵测。

秦基伟认为,自己没做亏心事,心怀坦荡,与同志关系相处也很好,没什么可担心的,谁对自己有意见,可以直接当面提,也可以向上级反映。但形势的发展出乎秦基伟的意料。

当时,在全国一些大城市,形势已经非常紧迫,处于大西南地区的云南省,还算相对稳定,但很快,昆明地区也出现了一些组织,社会局势也出现了变化,很多领导受到牵连,特别是作为省委第一书记、昆明军区第一政委的阎红彦受到了不公正对待。

想到当初还是阎红彦提醒自己要注意形势,没想到阎红彦却首当其冲被冲击,这样下去,秦基伟担心云南省的形势,阎红彦被冲击,全省工作乃至昆明军区就会陷于混乱状态。

一想到形势紧迫,秦基伟果断决定,首先要保护好阎红彦,他立刻派人设法把阎红彦接到军区,这样,在部队的保护下,就不会出现什么意外。

针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,在秦基伟的安排下,昆明军区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,应对有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。但形势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,不久,形势也波及军区内部,一些人把秦基伟当成了攻击目标,被扣上各种帽子,而其中一条,就是保护了阎红彦。

但秦基伟面对这种形势,仍然尽力保护好阎红彦,但迫于形势,在造反组织和来自上层的压力下,阎红彦最终被逼离开了人世。

在形势的逼迫下,秦基伟和军区党委已经难以掌控局势,正常工作被扰乱,秦基伟也是心力交瘁。

他跟党革命几十年,在疾风骤雨中没有迷失过方向,相信党,坚定跟党走,对党忠诚,他的信仰从未改变。他相信历史是公正的,眼下的局势是暂时的,是非曲直早晚会明辨。

二、在京西宾馆的抉择

秦基伟的处境非常不好,很多攻击的矛头也都指向他,周恩来总理知道后也非常惦念秦基伟的处境,担心继续下去会有不测,他派出飞机,把秦基伟接到北京,安置在京西宾馆,这里没有造反组织的纠缠,没有外面的疾风骤雨,相对来说,应该还是比较安全的。

秦基伟也非常感念周总理的安排,但他过去一直都在自己的岗位上,为党为军队建设工作,现在突然离开岗位,一时还有些惦念。

到北京后,开始秦基伟还有几次被通知参加有关会议,但后来形势的发展也波及了安静的京西宾馆,秦基伟觉察到,这里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。

过去,秦基伟能看到有关的文件和材料,但现在突然没有了,他感到非常不解,有一次就问过萧华,认为自己没有被免职,为什么看不到文件。萧华苦恼地笑了,因为他也很无奈,当时他们的处境都是彼此彼此。

渐渐地,秦基伟发现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,原来,每到用餐时,他都到宾馆唯一的饭厅,吃饭的人,来来往往,看着挺有人气,但秦基伟却感到了一种孤独,因为有些人显然在有意躲着他,回避着他,有的人曾经是很熟的战友。

可不知为什么,现在却像是有意躲着他,彼此之间,遇到他就像遇到陌生人。而秦基伟感到自己又远离了工作岗位,有劲没处使,他感到自己被冷落了,世态炎凉,让他感到非常孤寂。这样的饭菜,秦基伟自然吃得不是滋味。

为了排解内心的烦闷,秦基伟想了个办法,每次再到吃饭时,他就不再去饭厅,这样也不让其他人尴尬,自己也不为难。

他选择了去职工食堂。在职工食堂里打饭的,都是普通工作人员,像他们一样一起排队打饭,虽然不像在饭厅能享受一些对首长的服务,但秦基伟却感到心情好多了。

和广大群众在一起,秦基伟感到心情才有所好转,因为他也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职工,与大家平等相待,没有职务上、等级上的隔阂,人际关系也变得非常亲近。

宾馆职工也看到了秦基伟为人亲和、友善,没有大领导的架子,大家自然也对他非常亲近,非常尊敬。大家都知道,秦基伟是个老将军,过去在战场上建立了卓越的功勋,因此都对他非常敬仰。

在职工食堂,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轻松地聊天,就像一家人一样,无拘无束。秦基伟也不再感到孤独和寂寞,也有了一种融入人民群众才有的那种归属感。

三、艰苦的农场岁月

刚刚有了一种归属感,秦基伟也习惯了在这里的生活,但不久,形势又发生变化,很多人都被疏散到各地,秦基伟也撤出北京,来到了长沙汉寿县内的一个部队农场劳动。

此时的秦基伟已经年过半百,要参加农场的体力劳动。好在他从小就是劳动人民出身,劳动是他的本色,所以,干起活来,他从不怵头,甚至比一些年轻人还投入。

农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非常艰苦,住房简陋,因为年久失修,已经非常破败,伙食也非常差,有时甚至几个月也吃不上肉菜。好在秦基伟经历过苦难的岁月,也经历过艰苦的战争环境,所以,这些困难吓不倒他,几十年革命遇到的艰难险阻还少吗,眼前这点困难算什么。

秦基伟就是带着这样积极乐观的精神投入到每天的劳动中。他是个劳动能手,什么活儿都会干,也都能干,比如,犁地、拔秧、种菜等等,他都是行家里手,他种的冬瓜,曾创下三十七斤的记录,被拍照后还参加了广州军区的展览。

农场的劳动都是又脏又累的活儿,但秦基伟从不嫌脏嫌累,种菜需要施肥,他毫不在意地挑起大粪就往地里去。有时,他一天能挑三十几担大粪。

整天生活在一群年轻人中间,和大家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,秦基伟以自身的行为给年轻人也树立了榜样,表现了一个老将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仰,令大家刮目相看。

劳动使秦基伟感到了劳动人民的本色,他对此毫无怨言,但在一些问题上,他还是感到了不解,他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失去了,不能订阅报纸,与家人的来往信件要被审查,作为一个老党员,却不能参加组织生活。

这些都让秦基伟感到不解,但他坚信,一切都会好起来的,是非曲直总会大白于天下。

虽然秦基伟坚持劳动,不服老,不服输,但毕竟年龄和体力不饶人,一次劳动中,他摔成重伤,伤势越来越重,在不能得到应有的治疗的情况下,他终于愤怒了,这才被转到长沙市解放军163医院,经过几个月的治疗,才转危为安。

四、新时期老将再立新功

1973年4月,秦基伟从报纸上看到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出席活动的报道,他感到形势出现了转机,这令他精神振奋,他希望自己也能尽快出来继续为党和军队为人民服务。

毛主席、周总理和叶剑英等领导也非常关心秦基伟的情况,在他们的关怀下,秦基伟终于回到了部队,担任成都军区司令员,并在中共十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。

此后,在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,秦基伟又被调入北京军区担任第二政治委员。北京军区地处战略要地,秦基伟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非常重,当时形势还很复杂,邓小平提出对军队进行整顿,秦基伟坚决贯彻执行。

他分析当时的形势,给自己定下两条原则,不越权,不失职,抓好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,从部队思想和组织上,进行全面整顿,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,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政治觉悟,严格了组织纪律,保证军队对党的绝对忠诚。

当1976年7月28日发生唐山大地震后,秦基伟又像当年在战场上那样,积极组织华北驻军赴唐山等灾区抗震救灾,他身先士卒,亲临现场指挥,组织部队发扬革命光荣传统,冒着余震的险情,积极抢救伤员。

在连续三个月的战斗中,部队在废墟中抢救出两万人,抢救出危重伤员四万五千人,帮助地方转运伤员十万两千人,还帮助灾区群众建起四万五千间临建住房。

秦基伟率部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的任务。不久,在新的历史时期,他又以饱满的热情,积极投身军队建设中,曾组织了著名的华北实兵演习,担任国庆35周年阅兵总指挥,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再立新功。

秦基伟将军不仅在战争年代就是一名骁勇战将,在新中国成立后,依然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建立了丰功伟绩。

虽然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,他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,但他坚定信仰,不改初心,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理想信念,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宽广的胸怀。

正是有了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,他熬过了那些艰难的岁月,而在新的历史时期,他又以饱满的热情,积极投身到军队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中,为军队,为国家,为人民,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。

参考资料:

《京西宾馆见证开国将帅“文革”之痛》尹家民

《秦基伟上将在“文革”中》文安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云服务器、云数据库、COS、CDN、短信等热卖云产品特惠抢购
Top